《台師大陳文典答》
1.教學目標(課程目標)設定的不同
0000大致上說,舊課程先著重在「教材的內容」,其次再談教學及評量的方式,基本上認為「經過這一番學習,學生可以獲得知識、技能的增進,科學態度的養成及科學方法運用能力的提昇」。新課程則先著重在「基本能力的獲得」,其次再論述怎樣的教學(包括教材、教學法及評量)才能培養這些基本能力。
0000
所以,在舊課程中,「教材」被視為最重要的部分,大家講究的是多教了一些什麼、少教了一些什麼、編輯的內容豐不豐富、系統清不清楚等等,考試也以此為重點。在新課程中則「教學法」被視為最重要的部分,要講究的是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,要怎樣才能使學生自主自動的動起來,有什麼辦法可以使學生樂於學習,且獲得「有意義的學習」,教師及教材是教學資源的一部份,不是主角,只是工具。
2.教師教學自主權限不同
(1)學校本位教材V.S.統一標準的教科書
•舊課程中頒佈的課程標準,其內容最重要的是「教材大綱」,儘管有些科目仍分由各書局編印,其實 內容是齊一的。
•新課程雖然也頒佈一些必修的「核心概念」必須研習,可是如何去展現這些核心概念,展現到什麼程度,則並沒有細則的規定,教師可因應地方特色取材、可順應學生的程度安排進階式的學習。基本上,教材是由各校教師決定的(雖然,現階段大家所考量的都只限於「選哪一家的教科書比較好」,其實,選用教材的自由度是大很多的)。
(2)授課時數具有彈性V.S.統一規定
•新課程中每個學習領域基本上占10%的時間,但是,尚有20%的時間作為學校自主(類似「中央配合款」)使用,分別支援各領域的教學(這20%不是由學校拿去任意揮霍掉的),例如「自然與生活科技」領域的授課時數嚴重不足,則取3%去支援(最多一個領域可支援到5%),各校因此可能發展出各自的特色,也可利用這批配合款,機動的調度,
使各領域的教學得以順利進行。在舊課程中則授課時數作統一的規定。
3.教學模式的不同
0000雖然新課程中沒有明文的說明要運用什麼教學法,但是因為教學目標主旨在於「培養基本能力」,所以教學活動要「以學生為主體」的模式,意思是教師的職責在於引發學習動機,帶領學生學習,而不是扮演「知識佈達者」的角色。這樣才能培養出學生的「學習的能力」及使學生獲得「發現及心智成長的樂趣」,養成「終身學習的習慣和能力」。
0000
所以說,規定的「教材內容」只記述「核心概念」,把教材編選的權力交給教師,把授課時數的彈性交給學校,一切鬆綁(自由化)的措施都是為了使「改變教學模式成為可能」這個目的。我們可以反省式的自問「應用已往的講述式教學,能夠有效的培養出學生的十項基本能力嗎?」,若是「答案」是「可以」,我們就沒有什麼話可說了。若是「不可能」,那麼,我們就得重新思考,怎樣的教學模式可以有效的培養這些能力。
0000在新的教學模式中,「教師」與「學生」在教學活動中各自擔任什麼工作,要做怎樣的調整?
4.教材編組方式的不同
0000由於新課程重點在於「培養國民生活所需的基本能力」,而這些基本能力可以用「處理及解決問題的能力」來包裝。
那麼,國中、國小的教材(關聯到教學活動)要怎樣的重作調整呢?
0000
其一是「以生活經驗為重心」,其二是「以問題的解決」為學習活動的主軸。所以,雖然新課程中並無明文的說明教材要如何如何的編輯,但是,經過多方的嘗試和考慮之後,似乎「生活化主題式的教材模組」是最適當的選擇。
而舊教材中以「學科概念邏輯結構」為考量的編輯方式則退居第二順位來考量。
《其他研討會中,可能有別的見解,可續列入□□□答。》
|